东西南北中,汤圆各不同-中国民俗大全

来源:一涵算运网   更新 :2024-10-01 07:25   查看 :1968

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长期研究民俗,他告诉记者,元宵节吃汤圆的说法始于宋代。 相传,嫦娥飞月,她的丈夫乙玛汤圆店与嫦娥结合。 元宵节吃汤圆,有"团圆月圆"的吉祥寓意。 汤圆在北宋时称为"福圆子",明代改称元宵。在南方称为汤圆、汤圆、圆子。

彭一万说,糯米球可素、可咸、可甜,有圆形、扁形、桃形、六角形等形状,有的还染上红、蓝、绿等颜色,看起来像彩色的玻璃珠。 东、西、南、北中部有不同种类的汤圆。

北京有奶油糯米球,馅料中掺有奶油,味道香甜爽口,奶香浓郁。 天津有蜜糖汤圆,里面有蜂蜜和白葡萄干。 山东有宝塔汤圆,卖主把汤圆塞进塔里,插上柳条,饰上红花,塞上豆沙、桂花、枣泥。

上海有咸糯的汤圆,里面有猪肉和鸡肉,肥瘦适中,剁成肉末,奶油香鲜,肥而不腻。 还有六六个汤圆,四个碗,芝麻、豆沙、桂花、鲜肉各一个。汤是水。 宁波有酒粽,汤圆里加白酒,具有酒香。 这种做法在常州等地也有,上海城隍庙的酒酿粽子,是用小圆粮煮成的酒酿米,再加上一些花麸,酒香、花香、甜酸味汇成一股暖流,冲入胃中,令人心旷神怡。

扬州的汤圆种类繁多,小到龙眼,大到酒杯,馅料各异,口味各异。 苏州有玫瑰糯米团,里面装满了玫瑰瓜子,个头小,精致,香味独特。 苏南有蟹肉汤圆,奶油饱满,肉质肥美。 百子汤圆,又名珍珠汤圆,尤其流行于江浙一带。碗里有百粒左右,形状像小珠子。

四川鸡油汤圆,内馅纯正鸡油,洁白如雪,滑嫩细腻。 咬开后,里面有一层清油,每碗5块,可以泡在汤里,或者配上芝麻和糖吃,然后把碗原味也上来。

厦门的汤圆俗称"汤圆"、"圆在汤",以甜为主,咸为辅。汤圆有两种:有馅汤圆和无馅糖水汤圆。糖水汤圆是用白糖制成的。 ,用红糖,拌入碎花生和芝麻来吃。 馅料还可以分为肉类和蔬菜,包括肉类、蔬菜、蘑菇、笋丝甚至什锦配料。 福州有鸳鸯汤圆,一碗糯米汤圆,甜咸俱全,特点是糯米皮不粘牙。

说到"吃在广东",有糖姜汤圆,里面填满小块糖,用鲜姜加糖水熬成汤,有独特的姜糖香味。 有扁的咸汤圆,用鸡汤或肉汤加一点黄牙白或萝卜。汤圆卷好后,用手掌轻轻按扁。 还有起源于广东和香港的"汤不水"汤圆,是用糖浆煮成的扁平汤圆,吃时舀出,加入芝麻、花生碎、糖和椰丝。

吃糯米团的人"团圆",是我国元宵节的亮点。 不同地方的汤圆有不同的形状和味道。

以上就是全部内容,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。

- END -
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专家细说元宵节习俗的来历-中国民俗大全

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--元宵节。据专家介绍,已有2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,很多习俗均有独特的来历。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,元宵节始于西汉。在平定“诸吕之乱”后,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将平乱的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与民同乐日。古时正月又称“元月”,夜又称“宵”,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。后来司马迁创建《太初历》,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。 赵之珩说,猜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。它来源于民间口谜,三国时候盛行猜谜。到了南宋,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。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,供人猜射,称为“灯谜”。明清以后,灯谜已发展成为城乡人民在年节,特别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文娱活动形式。 正月十五,除了闹花灯、猜灯谜,吃元宵之外,在民间还有耍龙灯、舞狮、踩高跷等习俗。 赵之珩介绍,“耍龙灯”也称“舞龙”“龙灯舞”,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,在汉代就已相当普遍,唐宋时期更为常见。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,“耍龙灯”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,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。 舞狮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,起源于三国,盛行于南北朝。舞狮在中国有“北方狮子舞”和“南方狮子舞”之分。如今狮子舞不仅在喜庆节日出现,还登上了舞台。作为杂技节目的狮子舞深受中外观众的赞赏。 “踩高跷”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。化了装的表演者足踩三、四尺高的木跷,手执扇子,进行有节奏的舞动。《列子·说符》中就有高跷的记载,唐宋时踩高跷已经很盛行。

东西南北中,汤圆各不同-中国民俗大全

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长期研究民俗,他告诉记者,元宵节吃汤圆,宋代始有记载。传说中,嫦娥奔月,其夫羿制作 汤圆得以与嫦娥团圆。元宵节吃汤圆取“团圆如月”的吉祥之意。汤圆北宋称“浮圆子”,到明代才改称元宵,而南方叫汤团、汤圆、圆子。彭一万说,汤圆可荤可素,可咸可甜,有圆、扁、桃状、六角形等形状,有的加染红、蓝、绿等颜色,有如彩色玻璃珠子。东西南北中,汤圆各不同。北京市有奶油汤圆,馅里掺有奶油,其味甜爽,奶香蕴存。天津有蜜馅汤圆,用蜂蜜加上白葡萄干作馅。山东有宝塔汤圆,卖家将汤圆堆成宝塔,上插柳条,缀以红花,用豆沙、桂花、枣泥作馅。上海市有咸味汤圆,用猪肉、鸡肉作馅,肥瘦适当,切剁如糜,膏润芳鲜,腴而不腻。还有四喜汤圆,一碗四粒,芝麻、豆沙、桂花、鲜肉各一,汤为清水。宁波有酒酿汤圆,用白酒酿于汤中,使之带有酒香。常州等地亦有此食法,而上海城隍庙的酒酿汤圆,酒酿中煮着小圆粒,再添点花卤,酒香、花香、甜酸味儿汇合成一股暖流冲入腹中,沁人心脾。扬州的汤圆,种类繁多,有小如桂圆者,有大如酒杯者,馅料风味各异。苏州有玫瑰汤圆,用玫瑰瓜子作馅,小巧玲珑,别具芳香。苏南有蟹粉汤圆,膏腴肉满。而江苏、浙江一带尤其盛行百子汤圆,又叫珍珠汤圆,一碗约有百粒,形如小珠子。四川有鸡油汤圆,用纯净鸡油作馅,皎白如雪,柔滑细腻。咬开后一层清亮的油脂,5个一碗,可以泡在汤里,也可以沾着芝麻和白糖吃,然后再要一碗原汤。厦门的汤圆俗称“上元圆”“圆仔汤”,以甜为主,以咸为辅,有包馅汤圆和不包馅的糖水汤圆两种,糖水汤圆有用白糖,有用红糖,拌以花生碎、芝麻食之。包馅亦有荤素之分,肉、菜、香菇、笋丝乃至什锦皆可。福州有鸳鸯汤圆,一碗汤圆,甜咸两味,其特点是糯米皮绝不粘牙。而“吃在广东”,有糖姜汤圆,用小粒片糖作馅,用糖水加鲜姜作汤,别有姜糖的清香味。有扁咸汤圆,用鸡汤、肉汤加少许黄牙白或萝卜,汤圆搓好后,在掌心轻轻一按,变成扁形。还有源自广东、香港的“糖不甩”汤圆,扁形汤圆,放在糖浆内煮熟,要吃才捞上来,加上芝麻、花生碎、砂糖、椰丝。 吃汤圆预示“团圆”,是我国元宵节的重头戏。而地方不同,汤圆形状和风味也有所不同。

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-中国民俗大全

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,元宵俗称“汤圆”“汤团”或“圆子”“团子”,南方人还称为“水圆”“浮圆子”。每到正月十五,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。元宵 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。据记载,唐朝时,元宵节吃“面茧”“圆不落角”。到了南宋,出现了“乳糖圆子”,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。宋代周必大所写的《元宵煮浮圆子》诗,里面有“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”的诗句。及至明朝,“元宵”的称呼就比较多了。民俗专家代表,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“汤圆”,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,煞是好看,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。天上明月,碗里汤圆,家家户户团团圆圆,象征着团圆吉利。因此,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欢阖家团圆的美意。 正月十五吃元宵,是我国各地的共同风俗。那么,正月十五,为什么要吃元宵呢?

元宵节的由来-中国民俗大全

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,早在2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,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,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,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。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,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   在汉文帝时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。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  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说”;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,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、扩展的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才一天,到唐代已为三天,宋代则长达五天,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,整整十天。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。特别是那精巧、多彩的灯火,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。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“百戏”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。  对于元宵节的来历,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:  关于灯的传说  传说在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很多,四处伤害人和牲畜,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,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立即传旨,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。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,就冒着生命的危险,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。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,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。吓得不知如何是好,过了好久,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,他说:「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这三天,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、点响爆竹、 燃放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」。 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,便分头准备去了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发觉人间一片红光,响声震天,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,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,以中大快。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。为了纪念这次成功,从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,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。

猜灯谜的由来-中国民俗大全

一时欢乐一时愁,想起千般不对头。如若想得千般到,自解忧来自解愁。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,它的谜底正是"猜谜"。相传,两千多年前,就有了猜谜这种游戏活动。那么,猜谜怎么又变成灯谜了呢?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!据说,很早以前,有个姓胡的财主,家财万贯,横行乡里,看人行事,皮笑肉不笑,人们都叫他"笑面虎"。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,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──拼命巴结;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,他则象饿狗啃骨头──恨不得嚼出油来。那年春节将临,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,前边那人叫李才,后边那个叫王少。李才衣帽整齐华丽,王少穿得破破烂烂。家丁一见李才,忙回房禀报,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,一见来客衣帽华丽,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。李才说要"借银十两",笑面虎忙取来银两。李才接过银两,扬长而去。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,王少忙上前喊道:"老爷,我借点粮。"笑面虎瞟了他一眼,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,就暴跳如雷地骂道:"你这小子,给我滚!"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,就被家丁赶出大门。回家的路上,王少越想越生气,猛然间心生一计,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。转眼间,春节已过,元宵将临,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,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。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,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,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。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,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。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,把花灯挑得高高的,引得好多人围看。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,一见此景,忙也挤到花灯前,见灯上题着四句诗,他认不全,念不通,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。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:头尖身细白如银,论秤没有半毫分,眼睛长到屁股上,光认衣裳不认人。笑面虎一听,只气得面红耳赤,怒眼圆睁,哇哇乱忠: "好小子,胆敢来骂老爷!"喊着,就命家丁来抢花灯。王少忙挑起花灯,笑嘻嘻地说:"老爷,咋见得是骂你呢?"笑面虎气呼呼地说:"你那灯上是咋写的?"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。笑面虎恨声说:"这不是骂我骂谁?"王少仍笑嘻嘻地说:"噢,老爷是犯了猜疑。我这四句诗是个谜。谜底就是'针',你想想是不是?"笑面虎一想:可不哩!只气得干瞪眼,没啥说,转身狼狈地溜起了。周围的人见了,只乐得哈哈大笑。

查看更多